- 概要
- 历史
藁城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市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51′~38°18′44″,东经114°38′45″~114°58′47″。北邻新乐市,南接赵县境,东与晋州市、无极县接壤,西与石家庄市及正定县搭界,西南与栾城县毗邻。西距石家庄市31千米,东北距首都北京264千米。总面积836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廉州镇廉州西路2号。邮编:052160。代码:130182。区号:0311。拼音:Gaocheng Shi(Gǎochéng Shì)。
藁城古代滹沱河、白洋河、磁河、木刀沟,“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又产黍、稷、高粱、玉米,不仅可供缚“藁人”,还是养马的好饲料;董俊自幼善骑射,藁城县令提拔为将,元又授为左副元帅,藁城又升永安州;董俊牲牺后,又追封为赵国公,其子也是元开国名将。到明代藁城为养马基地;清代康熙年间连真定伏城驿的驿站也由藁城来供应马匹草料及其他费用;加之藁城物产丰富,处于畿辅之地,连宫廷的膳食宫面、宫酒都由藁城供应。可见,槀城的“槀”加上“艹”字头之优势:一、藁城农业物产丰富,特别南有滹沱河、北有木刀沟。在唐宋元明时代,“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每遇秋风,稻浪千层,遍地胥成云绵”;(藁城县志集注)。二、稻草和谷草可做饲料养马,又可缚“藁人”战备用之;三、处于王室畿辅之地可供粮草副食的官府后勤部。四、藁城是畿辅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藁城自古至今处于畿辅要冲,在天子脚下。在原始社会末期,全国定九州,藁城处于冀州中部,黄帝建都涿鹿。故有“黄帝授丝”“嫘祖教民养蚕”的故事,藁城人民有“急农桑。崇礼让”的习俗;藁城既是商族老家,又是商代纺织工场、养马基地。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藁城县志》所载:“秦秋时,晋荀吴率师来肥(今之藁城);战国,赵蔺相如筑九门城于滹沱河之滨,大将李牧筑宜安城于郦水之阳,屯兵抗秦;东晋,燕慕容恪于九门筑安乐垒,作为前燕屯兵袭魏之所;唐郭子仪、李光弼合兵战史思明于九门;明,“靖难之役”燕王起兵围拔雄县、血战藁城;明永乐建都北京后,又把藁城作为养马基地。总之,藁城这块平川沃土,成为古代战马驰骋之地;人民一方面为王室官府急农桑、植五谷,供应他们吃穿,另一方面受尽了历代兵燹之苦;兵乱、疫灾往往是并驾齐驱,仅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藁城户口锐减三分之二,仅存三分之一,后徒山西之民以补之。但藁城人民勇敢坚强、勤劳,不畏艰难,又重整家园。五、 藁城雄居冀中平原,人杰地灵如骏马挺立藁城分隶畿辅,地接恒岳,平川广野,田地肥美,林茂粮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商周遗址尚存,炎黄事业隆兴。勤于农桑,崇俭礼让,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代有尽忠报国之才。
董俊(1185~1233)字用章,元代藁城人。出身农家,长大习读史书,尤善骑射。
金帧格初年,王室衰微,边事紧急。县令设靶招募兵土,以最佳射中者为将。众人盖莫能弓,唯独董俊一矢中的,于是派董俊带兵前去迎敌。恢姑三年(1215),蒙古大帅木华黎挥兵南下攻金,董俊率部响应,为元朝统一,勇猛征战,因功提升中山府知府,佩金虎符,多次与金将武仙交战。兴定三年(1219),大战武仙子黄山,使武仙窘迫而降。董俊被授予龙虎卫上将军,屯驻泰城,升藁城为永安州,他所率军队亦被称为匡国军。金正大二年(1225),武仙据真定而叛,围董俊于永安州(今泰城),董俊以兵上不满于人与武仙相持一年之久。武仙见永安州难以攻取,遂纵兵践踏田稼,董俊输斥武仙:“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武仙羞惭而去。董俊遂率军攻入真定,武仙大败而逃。天兴元年(12 3 2),蒙古会集诸路军马围困沛京。翌年围金生于归德。金兵夜出,逼董俊于河边,他奋力出击,战死疆场,时年48岁。 董俊忠勇慑众,临阵,不为夷险所移,每战必身先士卒。有人劝止,他说:“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元史·董俊传}))。董俊见诸将在朝廷献户口,增数而要利,他说:“民实少而欺以数多,他日上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 日困也。”(《元史·董俊传》)董俊善战而不妄杀,为政鼓励农桑。他管辖的地方,百姓家给人足,人皆拥戴。死后,赠“诩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议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溢“忠烈”。加赠“推忠诩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议同三司、上往国,改封赵国公。